|
在近、现代中国象棋史册里,谁可以除谢侠逊之外称为棋坛盟主?武进朱铭源先生认为当推周德裕。这大概是全国象棋界比较能接受的一种观点,因为周曾以华东第一高手的身份迎战华北队,并夺得第一,拥有“七省棋王”的桂冠;又长期在华南的广州、香港征战,还远征过南洋诸岛,其战绩都是虎彪彪的。著名棋艺理论家贾题韬盛赞周德裕“灵动”“以才思胜” “代表我国南派风格”。名棋手窦国柱称周“攻守兼备,刚柔并用,萃诸家之长,擅变化之巧”。广东棋界誉周为“五战全才”(指车战、马战、炮战、兵战另将士象配备作战)。周德裕的棋艺贡献,还反映在著述上,他著有《象戏勾玄》《象棋残局新编》《象棋讲义》《四十八则开局法》等。尤可贵者,周诱导后进不遗余力,使不少人受其熏陶而进入名手之列。唯一的遗憾是,周没有会战过棋誉甚高的西北棋圣彭述圣。
(一)一心学模
周德裕,1900年出生,扬州市人(一般称江都周德裕或广陵周德一带,均扬州旧称)。周德裕的父亲业医,早年在扬州悬壶,晚年时迁往上海。周父又是象棋名手,为“淮扬三杰”之一。
幼年时,周德裕曾读过约五年私塾,接触过《百家姓》、《三字经》、《幼学琼林》等书本;也从父学过医,读过《汤头歌诀》、《医药三字经》、《脉诀》等基础医药书。所有这些,使周德裕在今后成为职业棋人后,较一般江湖棋手高了一个文化层次,较容易为社会上层所接受,如壮年受聘华南象棋会的教习和任《华字日报》象棋专栏的编辑。
由于父和弟都会象棋,周德裕学棋条件较好。德裕少年时,其父尚在扬州行医,除了去张宅、教场等处弈棋外,又常在家摆棋,请一些棋友对局。由于周父是名手,少年周德格启蒙点亦高。周德裕有一位胞弟德广,也喜爱弈棋;还有一位师弟窦国柱,常来周家学棋,这使启蒙阶段的周德裕可以整日磨砺。在少年阶段,周德裕就读过其父拥有的《橘中秘》、《梅花谱》、《百局象棋谱》等书,为此,各种开局法、各种残局定式的基础均好。
大约在一十年代末,周德裕的棋艺已达到名手水平,其父周焕文支持他去邻近的镇江、南京、常州、苏州、上海、杭州等地弈游。在南京,除了和名手万启有基本持平外,对邓春林等也有小胜;在杭州和冯楣蒸、吴之谦等对弈也小胜;只有在上海对励志英、林弈仙等一批一流名手的弈绩略为逊色。但他得到锻炼和提高了棋艺,总的来说取得胜多负少的成绩,使江南棋界都知道周焕文有个极富棋才的儿子,周德裕的棋名开始传开了。
周德裕“学棋”阶段的结束,是以向“慢国手”张锦荣挑战,取得净胜14局的战绩为标志。张是民国初年崛起扬州棋坛的名棋手,曾以屏风马加慢功夫,两次战胜周焕文,使周焕文愤而离开扬州。德裕成长后,矢志要为父亲“报仇”。艺成后多次向张锦荣挑战,并取得战70局,净胜14局的战果,使棋名更著。
(二)两地征战
成名后的周德裕,主要活动在上海和香港两地,因为这两地代表了华东和华南的最高水平,且经济发达,人口相对集中,又有多处弈棋表演场所,是职业棋人谋生的理想之地。
周约于1925年前落脚申城。在上海他向各路名手作了挑战,和连学正、林弈仙、邵次明、李武尚、窦国柱、罗天扬。万启有、邵春林、吴淞亭、方绍钦、雷海山等各地名手较过艺,虽互有胜负,但以周的胜局为多,为此,“扬州三剑客”中以周德裕为主将,华东地区以周德裕为第一主力的看法基本形成。为此,在谢侠逊成立“象棋司令部”时,委任周德裕为“陆军前敌总指挥”,另一些名手大都委为“军长”。这就引起了华南象棋界的微词,认为没有交流过棋艺,怎能断定华南只两个“军长”?于是,经过曾展鸿的联系,一场由华南象棋会和万国象棋会(设在上海)牵头的区际大赛,终于在香港展开。周德裕和林弈仙代表华东队出征华南(在香港比赛),时间在1930年秋,华南方面的选手是李庆全和冯敬如。正式比赛期间,周和李庆全同获10分而并列第一。按原议还将由周、李续赛以定锦标属谁,但华南方面“见好就收”,力主平分锦标,华东方面为了求稳,也就同意了。比赛中周虽未胜李庆全,但他的棋艺却被华南棋界公认为“五战全能”。从周、李的第二局来看(第一局和,华南方实现了对周以和棋为主的战略意图),周突出妙手,如石破天惊,打破了李的“铜墙铁壁”,形成胜势。从这里可看出周技艺很高。不过, 这次大战也展现了华南队的雄厚实力。
1931年2月,华北象棋队到沪,华东、华北的区际象棋大赛正式开战。周德裕首战赵文宣,以二胜一负一和的成绩领先于赵。次战又以二胜二和的战绩压倒张德魁,独得12分,较并列第二名的赵文宣和万启有(各9分)高出3分,而获得冠军。因周德裕和万启有代表江、浙两省,华北队的赵文宣和张德魁代表吉、黑、直、鲁、冀五省,为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