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10.18.1 第一章 气质
母亲生前常常对我说:"你三四岁时,一个人摆弄棋子,可以玩上半天。"这件事给母亲留下深刻的印象。当时家里有一副象棋子,我并不认识车、马、炮这些字,更不会下棋,只不过把棋子当成积木玩具,摆出各种形状的建筑物而已。谁也没想到,经历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再来回顾此事,竟感觉正是它使我与象棋结下不解之缘。
据说两千多年前有个围棋高手叫做弈秋,他同时教两个小孩子下棋,其中一个孩子专心听讲,后来有所成就,另一个孩子总是望着窗外,心想会有一只可爱的鸟儿飞过,结果棋艺没有进步。这个故事含意深刻,许多象棋培训班教练在选才时,首先观察孩子的注意力品质,因为它是记忆力、分析力的基础。如果精神不集中,就记不住棋谱,更谈不到对棋局的分析理解了。
有人说,下棋是动脑子的,只有头脑智商特别高的人才会成为象棋大师,这话只说对一半。的确,智商低的人肯定难以成为象棋大师,但普通智商略高一点的人,如果具备较强的非智力因素,即虚心、勤奋、毅力,对棋艺的实践与钻研持之以恒,应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,成为象棋大师的。特级大师杨官璘的棋艺生涯正好说明这一点,当棋迷们向他请教成功秘诀时,他总是说:“我不聪明,靠的是笨功夫。”
决定棋手成才的,除了智力因素外,还有非智力因素,其中气质对棋手的成功率影响较大。心理学把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、多血质、粘液质与抑郁质四种类型,但纯属单一类型的人是极少的,绝大多数人都以某一种类型为主又兼其他类型的混合型。
胆汁质的人精力旺盛,态度直率,激动暴躁,行动敏捷但欠精确,兴奋时热情埋头工作,失望时情绪顿时沮丧。下棋时勇于进攻,大刀阔斧,敢拼敢杀,喜欢弃子人局,但决策时往往不顾防御,所以在一场大比赛中,胜局虽多而败局难免,总成绩往往不够理想,成绩起伏较大。
多血质的人机智灵活,善于交际,很易适应新的环境,工作能力强。但办事重兴趣,不够耐心,注意力不够持久。下棋时应变力强,战术机动灵活,看法精巧动人,但在互缠局势中缺乏耐心,有时分散精力而出漏着。
粘液质的人处事冷静,自制力较强,工作上专心致志埋头苦干,有恒心有耐力,有条理有规律。但对新鲜事物反应慢而不灵活,有惰性。下棋时稳健细腻,思维严密,三思而后行,擅长下残棋作持久战。但顾虑较多,冲击力不足,在一场大比赛中输棋较少而和棋较多,虽然也会影响总成绩,但成绩总是较为稳定。
抑郁质的人沉静、含蓄,细心谨慎,但孤僻多愁,优柔寡断。下棋时谨小慎微,缺乏进取精神,对胜负患得患失。
从象棋运动的特点来看,棋手应能承受较长时间紧张比赛的高强度脑力负担,沉着镇定地对待局势的起落,灵活机动地应付棋局的千变万化,巧妙应变各种难题。所以棋手的气质以粘液质、多血质等类型较理想,胆汁质次之,而抑郁质则不合适。
气质反映棋手的个性心理特征,具有相对稳定性,但在长期的棋艺实践与训练中,也会使人的气质、棋艺风格有所改善。
盼望成为象棋大师的棋友,可以测定自己的智商与气质,找到努力的方向,下定决心进行锻炼,是有可能成功的。
10.18.2 第二章 启蒙
我7岁那年,叔父来到我们家同住,并带来我的堂兄。晚上空闲时,叔父和堂兄摆开棋盘对弈起来,下得很有趣味,这对我来说是一件新鲜事儿,常常在旁观看,很快就学会了象棋的走法。
叔父名叫黄国钟,是把我领进象棋世界的第一个启蒙老师。他早年就读北京大学,毕业后返回祖居广州市,担任中学教员及教务主任。因癖好象模,30年代常去被称为“象棋少林寺”的翩翩茶室,找职业棋手请教对弈,几年间棋艺大进,与号称四大天王之一的冯敬如仅差一先棋,曾获旧广州市府职员象棋赛冠军,是一位业余象棋高手。
我跟叔父学棋是在40年代中后期,叔父懂得教育学,善言谈讲解,他教我下棋是采用实践式、启发式,循序渐进。叔父最初让我秃老帅,即把他方棋子拿去双马双相双仕,如图局面。他执红方先走车一平四,然后再走车四进八,有平二或平八压死马的威胁,另外又开出车九平六,同样施展攻击。
在我的心目中,叔父是一个棋王,他的棋法神出鬼没,难以抵挡。经过多盘失败之后,我有一次突然发现,只要把两只边卒冲过河兑兵,露出两个边车,左右夹击沉底叫将,即可使对方防不胜防。从此我开始取胜,叔父说我通过了让子棋的第一关。
第二关是让双马,即从红方棋子中拿掉双马,由红方先行。如图,由于红中兵缺乏马的保护,故让子规则有“铁兵”的约定,即黑方吃中兵时必须叫将,否则不能吃。当然,如果核让方棋艺较差,也可约定“泥兵”,此时中兵随便吃。如果说我当时让秃老帅关还比较容易的话,那么通过让双马关就困难得多了。因为古人早已流行让双马的下法,总结其规律成谱,载于明代棋谱《适情雅趣》,现介绍一局着法如下,接图红先:
双杯献酒杀法,红胜。
叔父看过古谱,又是攻击型棋手,车炮运行神速,杀着锋利。我常常在开局吃亏,子力被封锁、牵制,进入中局时丢一子,虽然仍多一子,但实力差距较大,仍难免败北。我经历多败、互有胜负、多胜三个阶段,大体花费一年多时间,由此学会了双车双炮的各种典型攻法、杀势。当时在小学念书,平时与同学对弈时也让其双马,如法炮制,把让子局法复习运用,加深理解,从而锻炼了基本功。
儿童开始学棋,必经历一个启蒙阶段。关于学棋启蒙年龄多大合适,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。俗话说,自古棋王出少年,象棋大师都是在儿童时期被发现、培养出来的。由于在幼年启蒙,又往往与家庭亲人的培养相关。
谢侠逊是浙江省平阳县人,此地处东海之滨,气候温和物产丰富。自宋、明代以来,象棋比较普及,有“象棋乡”之称。谢侠逊的曾祖父和祖父都世代务农,而且也都是象棋爱好者,他父亲更是一个象棋迷,有空闲就找人下棋。谢侠逊在呀呀学语时,就以玩象棋子为习,稍大到四五岁时,从旁观看父亲下棋,慢慢懂得了弈法,六岁时在儿童中已显得棋艺超群。
杨官璘出生在广东省东莞县凤岗村,该村穷人多,别的娱乐玩不起,十人倒有九人喜爱象棋。饭前饭后,人们总爱在街头巷尾一蹲,分成几堆,兴致勃勃地摆盘对弈。杨官璘的爷爷是棋迷,常常抱着幼小的扬官璘到棋摊观战,技痒了就下场杀几盘。杨官璘在旁看多了,四岁的孩子不知不觉学会了下棋。六岁时己懂得一些谱法,在儿童中难找对手。杨官璘的父亲也是棋迷,棋艺水平比爷爷强多了,但肩负着全家生活重担,也没有时间教他下棋。杨官璘主要靠自学成才的,他战胜全村的儿童对手后,便与大人对弈,下完每盘棋回家总要下苦功解拆,找到吃亏的那步棋才罢休。经过几年苦练,到十岁时已把全村老辈棋迷都杀败了,成为乡下棋王。
胡荣华生长在一个上海工人的家庭,第一个象棋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。每天晚上,父亲总是把胡荣华和他姐姐叫到桌前,教他们下棋。此时胡荣华大约8岁,懂得走步后
|
|